那一年 我們看過的高考電影

有人說,高考是場青春電影,播放每個人的獨傢記憶。今年是恢復高考40周年,6月7日全國高考大幕開啟,不久前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在四川電影電視學院采訪電影《小情書》的導演喬梁時,他坦言,這部校園青春片的故事主線就是高考。在青春電影這一長盛不衰的類型片之中,高考主題幾乎是開采不絕的“富礦”,江海洋拍的《高考1977》,是關於1977年恢復高考最權威的一部電影;方中信主演的《全城高考》,講述四個不同傢庭在面臨高考時發生種種的情況;秦海璐主演的《青春派》是關於一位“高四”復讀生在高考前夕經歷的青春故事。每部關


原標題:那一年 我們看過的高考電影

那一年 我們看過的高考電影

《高考1977》

有人說,高考是場青春電影,播放每個人的獨傢記憶。今年是恢復高考40周年,6月7日全國高考大幕開啟,不久前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在四川電影電視學院采訪電影《小情書》的導演喬梁時,他坦言,這部校園青春片的故事主線就是高考。在青春電影這一長盛不衰的類型片之中,高考主題幾乎是開采不絕的“富礦”,江海洋拍的《高考1977》,是關於1977年恢復高考最權威的一部電影;方中信主演的《全城高考》,講述四個不同傢庭在面臨高考時發生種種的情況;秦海璐主演的《青春派》是關於一位“高四”復讀生在高考前夕經歷的青春故事。每部關於高考的電影無論票房高低與否,但基本上都會有人淚奔,因為高考是銘刻在我們靈魂深處的青春回憶,甚至電影裡一句似曾相識的臺詞,都會讓你瞬間穿越回到18歲。

高考電影

青春片的“清流”

2013年,《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上映,票房突破7億元,從那之後,中國的青春片市場便開始呈現井噴狀態。隨後,又推出瞭《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等影片,票房成績均不錯。但是,日趨套路化的拍攝方式也讓影迷吐槽為“青春片有三寶:墮胎、車禍、難到老”。在充斥著性與暴力的青春片市場上,不少關於高考的電影是猶如清流一般的存在。

最近剛上映的新片《小情書》就是一道典型的清流,該片在成都首映時,觀眾大都是剛考上大學的年輕人,記者也感受到瞭他們對這部電影的喜愛,現場爆笑連連,學生觀眾們對影片中描繪高三生活的奮進、叛逆、成長等元素興趣尤為濃厚,在映後紛紛贊賞《小情書》:“電影很寫實很有共鳴,讓我想起瞭我的高中生活,拍出瞭真正屬於我們的青春歲月”、“新穎不狗血,抒情不矯情,和那些做作誇張的電影相比,這才是我的青春”。

這部電影並沒有邀請能帶來大量流量的明星出演,全部啟用年輕的新人演員作為主要陣容。導演喬梁說,因為是青春片,所以特地從大學裡找瞭年輕的演員出演,主角是科班出身的學霸,演起戲來“天然去雕飾”,演技絕對有保證。在談到選角標準時,導演坦言,自己有一條硬性標準,那就是“拒絕整容臉”,力求保證演員青春的自然狀態,讓觀眾更加有代入感。

大多數大學生抑或是高中生都知道一本暢銷書,劉同的《誰的青春不迷茫》,2016年該片由姚婷婷拍成瞭大銀幕作品,由白敬亭、郭姝彤、李宏毅、王鶴潤、丁冠森、趙文龍等主演。電影很忠於原著,講述瞭“好學生”林天驕和“學渣”高翔,從偏見到和解,再到互有好感,反映青春期學生成長煩惱的故事。

《誰的青春不迷茫》裡有個場景讓人印象深刻,高考前夕,老師在教室裡問學生的理想,前後排分化明顯,林天驕目標是清華,最後一排的胖子是三本,而人們眼中的“學渣”沉迷於做飛機模型的高翔說想飛。當所有人都將這當作一個笑話,他真的飛瞭,無所顧忌,即使接下來面臨的是撞樹,但這也是他的生活態度,選擇自己的人生,真實純粹。

致敬“靜電油煙處理機租賃初代高考”

追憶父輩奮鬥史

在若幹關於高考的電影中,有一部不得不提,這就是2009年上映的《高考1977》,這部由王學兵等主演的文藝劇情片,以上個世紀70年代末東北某農場知青的經歷,折射1977年恢復高考為中國社會帶來的深刻影響,上映時取得瞭不小的轟動。40年前的一場變革,直接影響到500萬年輕人的人生。40年後的今天,他們絕大多數人已成為行業的中流砥柱。

“恢復高考比高考本身更具有意義”是電影《高考1977》裡的經典臺詞。導演江海洋稱,自己拍《高考1977》是為瞭反映那時知青的生存狀態以及渴望通過高考改台中靜電機租賃變人生命運的過程,讓現在的年輕人審視他們父輩所經歷的那段艱辛的奮鬥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走好腳下的人生路。

時隔8年,江海洋在回憶當初拍攝這部電影時還說:“拍這部片子總共花瞭1500萬元。原本想著這靜電機租賃樣的題材叫好不叫座,估計是要虧本的。但沒想到有3000多萬票房。我去瞭武漢、南京、北京等21所高校,發現大學生對這部片子反響很強烈。看著學生們有著如此濃厚的高考情結,我號召他們回傢多買兩張電影票,送給父母,陪同他們一起觀看這部影片。沒想到,就在北大第二次放映的時候,觀眾席上來瞭好多三口之傢,他們一起緬懷與高考有關的青春。我想,這便是高考的力量,改變瞭他們的人生坐標。”

國外青春片

也不乏“高考”題材

6月是中國的高考季,日本、韓國、泰國等亞洲國傢也存在類似中國高考的制度。日本的高考不是一試定終身,而是分為兩次考試,第一次為全國統一考試,第二次為各大學的自主招生考試。在日本不少青春片中,也有不少勵志題材的作品和高考有關,其中最有名的一部是《墊底辣妹》,這部電影也於2016年在中國上映。影片講述瞭一個名叫沙耶加的女中學生,本來是個隻懂得吃喝玩樂的差生,卻在母親和傢庭以及輔導老師的影響下,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考上心中理想學府的故事。

泰國的大學錄取制度是相對科學和全面的,高中三年的各科分數和綜合表現分,占錄取總分數的20%;高中基礎知識考試占30%,此外泰國還學習美國的學術能力評估測試模式,把高考改為“一般能力傾向測試”和“學術能力傾向測試”,每年可以考3次,分別為3月、7月、10月。2007年上映的泰國影片《高考人生》就是反映四個泰國高中生如何面對高考的故事,當年中央6套放過這部影片,不少觀眾至今都還記得那四個孩子在高考結束後,坐在海邊圍著篝火暢想未來,還有就是全傢人圍著電腦查高考分數的場景。

美國雖然沒有嚴格意義的高考,但有ACT考試與SAT考試,它們既是美國大學的入學條件之一,又是大學發放獎學金的主要依據,美國高中生一樣在畢業前會經歷考試階段,但不會像亞洲國傢高中生那樣有著嚴峻的壓力。也有不少美國青春電影是講述高中生升學之路所經歷的坎坷,2003年的《風雨哈佛路》是最典型的一部。該片講述瞭出生在貧民窟的莉斯有著非常糟糕的父母,父親有自閉癥,母親吸毒患上艾滋,並在她15歲那年去世。如同孤兒的莉斯並沒有向命運投降,而是憑借努力進入最好的高中實驗班,一邊打工一邊用兩年的時間讀完四年高中課程並最終考進哈佛大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eud4myjc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